「香港好.易行」,賺錢要休閒!

圖片來源:Wiki

  今年的施政報告推出「香港好.易行」計劃,目的是推動可持續發展,以步代車,創造行人友善的環境。這計劃除了令車輛少點、道路暢順點、空氣清新點外,說了十年減肥都未行動的打工仔能有機會行多些,想換新手機的打工仔又能每天節省一些車費存錢。不過就僅僅如此?有沒有想過當中有何商機?小稜是個可以走的話就走的人,盡量減少乘車。在步行的沿途中,發現行人友善的概念暗藏了不少商機。

如何好易行?
  「香港好.易行」簡單來說就是從四方面入手:「行得醒」-提供資訊,例如地圖、標示等,幫助路痴不迷路;「行得通」-改善可達度,例如增設行人天橋、在上坡地區加建扶手電梯等;「行得爽」-使步行體驗更舒服,例如路上加裝水霧降溫系統及飲水機、部分行人道上加裝上蓋等,雨天不帶傘都行了(雖然大家晴天都帶著黃傘做「運動」);「行得妥」-讓步行更安全,例如當有行動緩慢者過馬路時,緣燈時間能延長(雖說大家見沒車時都會闖紅燈)。政府打算未來五年預留9300萬港元推行計劃,並會找兩個地點試行。

圖片來源:TopFun

主打要休閒
  據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研究指出,高行人友善程度的城市比低的城市,人均GDP高出38%。當中原因,小稜就不在此深究了。不過,小稜認為行人友善是能帶來商機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乘車時,我們不會下車購物,但走路時,我們就可以隨便逛街了。
  在香港,不少行人道或天橋都會連接商場,商場人流因此而增加。這政策如要「行得通」,遍怖全港各大小地區,相信亦會把各條行人路連接商場,令地區可達性提高。商場有冷氣,市民一定「行得爽」,商場及商鋪多了人流亦都「賺得爽」,做到雙贏。即使沒連接商場,市民多了在路上走,沿路的商店應能受惠。
  本港市民健康意識提高,多做相關活動。大型的有渣打馬拉松,小型的有社企的「全城街馬」,跑馬的人數有上升趨勢。這些活動帶動相關用品消費,例如運動波鞋、運動智能手錶等。現時不少喜歡散步及練跑的人都會選擇像海旁及公園這類環境優美的地點,這些地點很符合「行得爽」的目標,政府應該會在這類地方著手及發展更多相關步行徑,實施計劃。屆時多了步行/跑步地點,一般市民又與運動人仕共同使用道路,進一步增強全民運動意識,相關消費應能提高。
  此外,政府亦計劃改善新市鎮單車徑,並貫穿新界東、西。喜歡踏單車的人應會增加,多了市民購買單車及相關用品。
  走得累了,可以怎樣?當然是買點飲品及小食。要配合計劃意念,令步行體驗舒適,沿路最好是賣一些輕食及小商品,營造休閒氣氛。像中環IFC連接到中環碼頭的行人天橋,不時看見街頭賣藝及小攤檔,休閒與娛樂感十足,吸引人群停留。在這些行人地方打造休閒概念,絕對是不錯商機!


本文來自「型商之道」--創業、職場與工商管理之香港及環球市場的營商環境、宏觀經濟、個案分析、營銷策略及領導管理的商業交流平台

分享型文,做個型人!

留言

人氣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