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才排名香港大跌6位,政府必須制定有效人才教育政策


  教育是一個地區中人才培養的重要投資。然而,香港的教育制度一直被各界批評,如填鴨式教育、缺乏創新等。由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怖的《2018年世界人才排名》中,香港較去年大跌6位至第18位,失去亞洲榜首。三大評分指標「投資與發展人才」、「吸引與留住人才」和「人才準備度」均下跌,報告指出香港公共教育投資落後,教育制度等遠差於新加坡。雖然教育的目的不一定是為職業培訓,但香港教育環境似乎在走這路線,可惜卻沒有焦點,令長遠的人才發展受損。小稜認為教育是對地區的一種人才發展戰略,就像企業為組織內的員工培訓一樣。政府必須制定有效的人才發展教育政策,才能加強本港的人才競爭力。

  一個好的人才發展戰略,必須有清晰目標。簡單點說就是政府想教學生成為怎樣的人才?想訓練他們甚麼能力?最後要達成甚麼標準?小稜卻看不出香港的教育關注這方面。香港的教育制度一直單純跟著國際潮流走,沒有前瞻性,方案也只輕輕涉及一下範疇,不會深入發展,同時間易受外界評論影響而改變方案,最後變成為做而做。究竟為甚麼要做?就是因為國際在做。但如何配合市場需求和發展就沒有深入探討。小稜不會建議香港應訂立怎樣的教育目標,但會透過以下例子重新思考教育政策。

  以近年興起的STEM教育為例,先進國家已發展成熟,香港才剛起步,而很多學校也只加插一兩個活動就叫自己搞了STEM,沒有正規課程。先要想清楚香港為甚麼要搞STEM?因為未來對科技需求越來越大?想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還是只因為想與國際同步?香港市場細小,職業不多元化,以金融行業主導,金融科技似乎適合本地人才發展。如果想透過教育令市場職種擴闊,那應同時增加STEM以外的課程;如果想集中發展金融科技,那應多讓學生接觸金融和科技知識;如果想普遍人都增強科普知識使未來各行業都能應用科技,那應把科學納入必修科目。政府有辦STEM的想法是可取的,但它只是跟著國際走,沒考慮辦STEM的真正理由,也不明白STEM的意義,現在連半桶水也說不上。STEM的意義在於透過探索科學,增強批判和創意思維,假如只以為學習科學便大錯特錯。有清晰的目標,才知道怎樣發展STEM,令學生成為未來人才。

  又以近年取消TSA和另搞BCA為例。香港教育為應試教育,學生都是考試機器,不斷操練題目,除了影響學術和技能培訓,也導致不少社會問題產生,如學生壓力過大而自殺。TSA或BCA本質是評估學生基礎學術能力,原意是好,但一到了本港的應試文化便變質。同樣的,要先思考為何要取消TSA再另辦BCA?取消TSA原因是被社會輿論影響,但政府又不想放棄評估學生能力,於是改個名成BCA。這樣輕易改變的政策不旦浪費人力物力,亦解決不了操練問題,最終達成不到評估目標。教育目標需要評估成效,基礎評估或許必須,可是考慮到本港文化,評估是否要用到「考試」方式呢?能否透過其它方式進行,如日常活動、面談、遊戲之類?

  最後以多年前把會考(CE)和高考(AL)轉制為文憑試(DSE),並將通識列為必修科為例。這好像是想學生成為「通才」,多於「專才」的教育。小稜不評論通才還是專才適合香港和國際市場,但在制定政策時,政府有否考慮市場需求?是否加入通識一科和改變選修科目組合就能達到目的?這個轉制是換湯不換藥,仍是考試至上,沒有通識本來想擴閱學生視野的原意,也沒有自由選擇科目組合擴閱知識的效果,因為必修科太多令選修科數目有限。另外,這改制亦令專才不利,限制人才發展。因此,回應文章開頭,究竟政府想教學生成為怎樣的人才?同時也要綜合考慮所有計劃,不是說轉制就轉制,棄了TSA就換BCA,潮流興STEM就跟,因各方面會互相影響,要研究各政策推行後能否達成最終人才發展目標。

  香港政府的教育開支只佔GDP 3.3%,世界排名第56位,投資非常少。當然,投放多少錢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如何精準地分配資源。如果沒有清晰目標,那麼新一屆政府所增加的83億元教育開支會有效嗎?


本文來自《型商之道》--分享在殘酷社會下,香港與國際的政治經濟、職場文化、創業營商、心理管理及科技趨勢資訊的打工仔求生網誌(網誌Facebook專頁作者聯絡

讚好分享型文,成為打工型人!

留言

人氣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