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管理哲學(美、日篇)

圖片來源:日本國家旅遊局

  所謂「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不同國家或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思維,導致出現不同的飲食文化,而個人的飲食習慣正正受文化影響。因此,看看各位吃甚麼就能了解各位是在甚麼文化下生活的人。港女在飲食上最喜歡「是旦(無所謂)」,只是不吃生冷的日本刺身、熱氣的打邊爐、多油的韓國菜、不浪漫的麥記……完全反映出香港人愛「妥協」的文化,只是經常為小事投訴、有議員拉布……其實各地的管理哲學和思維都能從飲食文化中體會到,所以小稜想在本篇「舌尖上的管理哲學」談談如何從美和日的飲食文化看看他們不一樣的管理哲學。

圖片來源:麥當勞

美式管理-速食文化
  美國飲食文化以速食為主,最具代表性的快餐店當然是我們都熟悉的麥當勞。美國飲食重視效率和營養成份。像麥當勞賣漢堡、賣薯條、賣汽水,Subway賣三明治、賣沙律,全都是能夠快速提供和方便進食的食物。雖然這些食物未必全部都對身體有益,但美國人喜歡計算當中的營養價值,例如有多少熱量?有多少脂肪?把飲食量化。
  美式管理同樣著重效率與量化。以Starbucks為例,雖然咖啡應該要慢慢烹調的,但在這間連鎖店,咖啡都是立即送上顧客手上,沒有慢下來的打算。整個服務流程都要有效率,分工明顯,收銀、沖咖啡、弄甜品等的員工都有明確指引,甚少踩界,以免使有效率的流程混亂。有效率的背後就是專業分工和制度指引,因為有了分工與制度,使美式管理重視個人化。員工會更注重在專業範圍內的個人事業發展,例如沖咖啡的可以報考不同證書。另外,量化方面,不知各位有沒有苦惱咖啡要買小、中、大?Starbucks的產品價錢以份量劃分,每個毫升單位都要準確,而成本和時間都要在預期之內,機械化過程有助這些方面的計算。從速食文化看,美式管理是一種比較「理性」的科學化管理。

圖片來源:日本國家旅遊局

日式管理-精緻的日本料理
  日本料理在未放進口前已經垂涎三尺,其精緻的外觀真是「唔打得都睇得」,當然味道都絕對好吃,漂亮的懷石料理就是好例子。對食材亦講究,如有一個制度去為日本和牛評級及海鮮要採用當地時令的。日本人對料理也精益求精,務求把食材發揮到極至,他們專門研究一種食物,所以日本的拉麵店只賣拉麵(而且就只有湯、麵和叉燒,不須太多花款)、大阪燒店就集中賣大阪燒。
  日式管理都可說是精緻、講究和專門。豐田式生產管理,又稱精益管理,是經典代表。它利用實時存貨管理和需求導向的生產方式,生產「足夠」,不會過多的製成品,減少資源浪費。品質監控持續進行,一旦發現生產過程錯誤就要即時停止,避免之後的過程繼續出錯。各位去北海道白之戀人工廠參觀生產鏈時也可能會看到這種生產模式。這種生產方式要夠「精緻」和「講究」,產品要附合品質要求,相比量,質更重要。
  有看日劇都知日本人大多對公司忠誠,很少跳槽,也喜歡集體活動。其實日本有一個終身僱佣制(非法律規定,而是企業文化),不少企業都鼓勵及保障員工能夠由入職做到退休,升職亦根據由入職開始計算的年資,所以員工普遍忠誠,不希望跳槽後重新計算年資。對食物的研究要用時間浸出來,如壽司達人要用上十多年時間才能製作出好的壽司。員工忠誠的態度和長期在同一公司工作的經驗正好表現出專門研究同一領域的精神。此外,日本人重視團隊精神,管理層亦給予機會讓員工發表意見,例如有例行集會,及前輩後輩時常到居酒屋聯誼。這些措施能提高員工團結度和參與度,增加士氣和忠誠,改善服務品質。日式管理哲學就像日本料理,不斷追求良好品質。本來想寫寫中式管理或台式管理,但小稜說到這裡已經想去吃拉麵了,所以有機會再分享吧。

  隨著全球化發展,美、日和其它地區的管理文化已經互相影響,出現不少共通點,不能用對立方式看各種管理哲學。各地管理手法亦沒有優劣之分,好與壞在乎企業文化和社會文化是否相容。至於各位覺得作為美食天堂的香港的管理哲學是甚麼呢?


本文來自「型商之道」--創業、職場與工商管理之香港及環球市場的營商環境、宏觀經濟、個案分析、營銷策略及領導管理的商業交流平台

分享型文,做個型人!

留言

人氣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