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競爭力跌:創新力弱 諾獎得主研究:創新為經濟推動力
世界經濟論壇最近發表《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排名較去年跌1位,排第7位,其中創新力排名遜色,排第26位。近年《施政報告》投放大量資金於創新及科技範疇,卻未見成效。小稜一直評論本港創新政策及文化落後,長遠會影響經濟發展。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的研究也正正提及這點。香港不可以再食老本,必須從教育、文化、政策、法例等方面推動創新。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共有兩名得獎者:第一位是威廉·諾德豪斯,把氣候變化因素納入長期宏觀經濟分析模型中;第二位是保羅·羅默,把技術創新因素納入長期宏觀經濟分析模型中。兩位對經濟學的貢獻都豐富了宏觀經濟分析的理論,解釋自然環境與創新知識對可持續長遠的宏觀經濟環境的互動和影響。
古典經濟學理論雖然有指出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卻把它歸類為外在因素。羅默提出的「內生增長理論「Endogenous Growth Theory)」則把技術創新歸類為內生因素於宏觀分析模型中,強調創新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他指出企業的研究部門、研究與開發(R&D)、技術型勞動力等都是推動經濟的力量,投資於創新和知識有助經濟增長,增長後又能再投資於相關方面,形成正循環,是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條件之一。其理論影響不少國家的政策,如投資創新技術、勞動市場及教育、知識產權保護等。
今年《施政報告》投入280億元於大學研究及再工業化,去年亦預留500億元在創新及科技領域。錢當然是實施政策的關鍵,但人才、法例不配合,再多錢也沒人做或做不到。人才方面,香港不重視科研,仍以金融主導,學生不願學習科技及從事相關行業。法例方面則非常保守,諸多禁止,如對區塊鏈衍生的虛擬貨幣、共享經濟的企業像Uber、Airbnb等過度監管。科技產物由於較創新,必然有不確定性和風險,也可能對現時的持份者不利,可是創新是經濟的推動力,不嘗試就沒新突破,很快會被後來者追上。如不加強科學及科技(STEM)教育,並推廣創新文化和風氣,改善落後和保守的政策,香港就只能食老本行,長遠經濟增長和競爭力將會衰退。
本文來自《型商之道》--分享在殘酷社會下,香港與國際的政治經濟、職場文化、創業營商、心理管理及科技趨勢資訊的打工仔求生網誌(網誌/Facebook專頁/作者聯絡)
讚好分享型文,成為打工型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