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是明日希望,還是明日絕望?


  林鄭上任後第二份的《施政報告》出爐。今次重點放在本港社會最困難的議題之一,土地及房屋問題,相關政策較去年具體。當中包括「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發展新界北棕地等,其中「明日大嶼願景」大型填海計劃最為矚目和爭議。本港住屋問題一直未能解決,主要原因為土地供應長期不足,現政府終於打算設立長遠方案,值得支持,這亦是小稜認為近年政府近年較為可取的政策。政府必須採取強硬態度,才能落地實施,為本港土地供應帶來希望。

  「明日大嶼」計劃在交椅洲和喜靈洲一帶填海約1700公頃,建造四個人工島,預計可建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讓70萬至110萬人居住,首批居民可在2032年入伙,而其中七成是公營房屋。政府推測工程費用約四至五千億港元,而坊間則推算需要一萬億港元。由於造價龐大,有公眾擔心會耗盡本港儲備。現時仍未有一個具體可信的預測金額,但填海工程資金必然鉅大。根據過往基建工程,由於多種不可預測因素,超支的可能性甚高。然而,投資不能因為成本大而放棄。公眾應明白本港土地長期短缺,持續下去的話,經濟及社會成本只會繼續上升。填海造島為本港帶來更多土地,解決不少土地問題,再者土地亦有升值潛力,其回報絕對可以高於投入成本。加上,費用並非要一天內用盡,而是用十多二十年攤分,除非未來十年香港沒有任何生產力,否則香港平均每年稅收約3000億元計,儲備一定足夠。

  當然填海不是唯一的方法,開發郊野公園、粉嶺高爾夫球場和農地等都是供應更多土地的方法。政府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民調報告年底公怖前就決定填海,有忽略公眾咨詢之嫌。可是,《施政報告》在十月,民調報告則在年底,政府不可能等待報告提出後,才再在下年計劃土地供應,這樣又會推遲一年。現在先提出填海,待民調結果公怖後再作修改,甚或取消計劃也未遲,現在這做法可加速土地供應的落實,未尚不可。政府亦不會只填海,而忘記其它土地供應可行的方法,待民調公怖後,便可多管齊下發展。

  有輿論指填海只是為「新香港人」,最終都是給他們居住。無可否認,新移民確實令本港人口大幅增加,佔據了不少住宅用地。可以的話,香港像美國那樣來個「香港優先」的移民政策固然不錯,但在新移民政策以解決人口老化、勞工短缺和中央管治的壓力,導致不能改變的情況下,那填海造地就會是一個可行方案。

  最後一點或許是最棘手的一點,填海會破壞海洋生態,而且一旦填海便不可逆轉,使多個環團大力抨擊。不管現時科技有多進步,環評有多全面,填海始終不多不少也會損害海洋環境及生物。但可持續發展概念不能只顧及環境,應該以「人」為本,平衡社會民生、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令海洋環境受損固然可惜,但在樓價瘋狂,市民生活艱苦的情況下,對人類社會造成極大傷害。環團應做的不是一味禁止填海,而是積極建議可行方法,盡力減低對環境的影響,如填海選址和規模等。

  一個政策不能令所有人都滿意,總會有反對聲音。不是要政府無視少數市民的意見,但土地問題已是香港不容忽視的問題,現在政府必須以強硬態度,並且多加研究工程預算和環境影響,以及其它可行用地,去消除反對者的憂慮,以香港最大、最多人得益為出發點,落實政策,為社會帶來希望。


本文來自《型商之道》--分享在殘酷社會下,香港與國際的政治經濟、職場文化、創業營商、心理管理及科技趨勢資訊的打工仔求生網誌(網誌Facebook專頁作者聯絡

讚好分享型文,成為打工型人!

留言

人氣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