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10萬元現金生日禮物,應如何理財?
在香港儲錢置業非常簡單,一年買樓不是夢!假如你月薪$15000,每月儲$8000,一年便有$96000了。然後再問父母拿$200萬付首期,立即買到樓!在香港買樓不靠父幹,難道靠自己每月死慳死抵儲足十幾二十年?當然可以,某個富二代十歲生日時收了$10萬現金做禮物,之後半年內一元也沒有花過,日日數銀紙,最後全部錢存入銀行,「教曉」了港人「應慳則慳」的理財之道。小稜相信各位都想這麼「離地」地理財,可惜現實很殘酷,所以各位還是要踏實一些,學會如何正確理財,而最重要一點,也是理財的第一步--改變心態。
在這個物質主義的社會,四周圍都是誘惑。出新iPhone?買!出新手袋?買!某間放題很抵吃?去!朋友約你飲酒?去!如果你誠心向佛,擺脫塵世,消除物慾,這些都誘惑不了你。不過,如果你看得這篇文,也表示你當不了佛系,需要學理財。那麼就要由改變心態出發。首先你要知道為甚麼要理財?儲錢為了達成甚麼目標?這個目標要多久內完成?為了這目標,你願意犧牲多少物質享受?一定要先搞清楚這些問題,沒有目標的話那只是漫無目的地慳錢,令自己生活質素無意義地下降,更不會有動力堅持下去。
其次,理財不是一味地慳慳慳、儲儲儲,始終要生活,生活就要花錢,無可避免。因此,各位要分別出「需要」和「想要」。「需要」指生活必須的東西,沒有的話就生存不了;「想要」指生活非必須的東西,純粹為提高生活質素或滿足慾望而希望獲得。例如波鞋爛了,你可能「需要」買一對$300-400的波鞋,也可能「想要」買一對$1000限量版名牌波鞋(如果波鞋未爛就更加是「想要」)。各位要分辨出兩者分別,而每人的「需要」和「想要」都不一樣,在滿足到「需要」後,按照自己的理財預算才滿足「想要」。最好每一元差價也要分別好是否「需要」或「想要」,吃午飯有「需要」加兩三元轉凍飲?積少成多,不能看少每一元。因為這也會反映到消費於貴價品的時候,那時差價便是幾百幾千元了。
最後就是不怕麻煩地記錄每一筆洗費,越詳細越好。每到一段時間,就需要檢討自己的消費。如果超出預算,那必然要反省,看看哪一筆消費大了,有沒有方法改善?如果符合預算,那都要看看是否給自己的預算多了,其實可以調低預算,促使自己更加控制洗費,令自己儲更多錢?
總括一句就是「為了儲錢達成XXXX,你可以去到幾盡?」
本文來自《型商之道》--分享在殘酷社會下,香港與國際的政治經濟、職場文化、創業營商、心理管理及科技趨勢資訊的打工仔求生網誌(網誌/Facebook專頁/作者聯絡)
讚好分享型文,成為打工型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