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制度總是慢別人一拍

圖片來源:香港01

(轉載小稜在《香港01》於2017年6月26日刊登的文章)
  香港回歸即將廿年,社會進步還是倒退?近幾年本港GDP增長2-3%左右,被競爭對手,如新加坡和深圳等地超越。雖然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公布本港再次獲得首位,但評分準則中的基礎建設只排第20名。至於獨立公開的數碼競爭力排名中只得第7名,這表示了本港在科研上的基建及數碼化能力相對其它發達經濟體落後,長遠發展令人擔憂。不只競爭力排名顯示出香港的不足,在初創、金融科技等商業方面,以至不少港人關心的民主進程,都相對不少發達地區落後。究其原因,本港大多數官員思想守舊,以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願突破,令社會及法律等制度發展緩慢。當看見外地某領域發展成熟後才討論要加入本港,後知後覺,所以制度總是慢別人一拍。

  就以創新及科技局為例。儘管它自稱自己「創新」,卻感覺不出它如何「創新」。Uber的商業模式在本港被視為違法,可是無疑地港人對它的服務需求很大。創科局無視市民對Uber的需求,居然在facebook發文指摘Uber以共享經濟為藉口,知法犯法。創科局的立場應該鼓勵創新科技和創新商業模式,盡力去要求改變法律制度,以符合新的商業模式和保障市民利益,回應市民所需,而不是打壓初創企業。政府不鼓勵,還要抨擊,那怎可能推動創新發展。不單電召的士的共享經濟模式,像共享單車等,政府不旦沒有政策支持,反而一遇上問題,如違泊單車,便一味阻止,不去思考怎樣才能真正保障社會利益。
  「遲到好過沒到」,或許在金融科技方面會有一點希望。本港以金融聞名,如果連這一領域都不思進取,恐怕未來想翻身都難。政府近年大力推動金融科技,如電子支付、電子錢包、區塊鏈、大數據等,法律、金融等制度都有支持其發展。有這個心是好的,但始終發展時間已較很多地區慢幾倍,以致未能在企業及社會上普及應用。不過,現在加強教育推廣金融科技,如教導消費者使用電子支付,以及適度監管去保障消費者付款過程和改善發牌機制,總好過從來沒有做。在這議題上,政府應加以反省,不能再看見別人有成果後才行動,否則反應過慢就使香港最大優勢的金融業都遇上危險。
  不談商業,談政治制度。回歸廿年,距離「一國兩制」的五十年不變,只差三十年,民主化卻不見起色,且有倒退跡象。先不論當年雨傘運動是對是錯,本港出現那麼多的民主訴求,換來的是中央更強硬的壓迫。近期習近平、張德江對「一國兩制」的言論、議員宣誓風波中的人大釋法、中央欽點林鄭成為特首等都可見本港越來越沒有所謂「高度自治」的權利。一班建制派總是被中央的美好言論所吸引,以為它一定令香港再次繁榮,因而保持守舊的官僚主義,導致香港社會現在停濟不前。
  並非說每樣事情都要追上外地,本港應發展出自己特色,然後帶領其它地區,這樣才不損國際金融中心的名聲。然而,既然一直都創造不出新的特色,那不如緊貼國際發展,不要再過份保守,或許對本港經濟是一個轉機。

網址:https://www.hk01.com/01%E5%8D%9A%E8%A9%95-%E9%A6%99%E6%B8%AF%E5%9C%B0/98086/-%E5%9B%9E%E6%AD%B820%E5%B9%B4-%E4%BE%86%E7%A8%BF-%E9%A6%99%E6%B8%AF%E7%9A%84%E5%88%B6%E5%BA%A6%E7%B8%BD%E6%98%AF%E6%85%A2%E5%88%A5%E4%BA%BA%E4%B8%80%E6%8B%8D


本文來自《型商之道》--分享香港及環球營商與政經環境下的職場心理與創業秘笈,以發展職涯、科技、營銷和管理技巧的打工仔求生網誌

分享型文,做個型人!

留言

人氣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