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要擴大移動支付市場,必須先改變消費者心態


  不知各位一天內有多少事情是用手機解決?現在有一部手機,生活就可以非常方便。各位可以用作社交聯絡、召車、叫外賣,甚至購物付款及過數給朋友。十年前iPhone面世,打破了手機的概念,電話、上網、聽歌、看影片、相機等功能都融合於一部機器上。初期的智能手機是一個「方便自己個人生活」的綜合性電子產品,而短短十年間,它進化成「輕易地把自己生活與社會環境連結一起」的綜合性電子產品了。即由「促進個人生活」轉變至「促進與社會連繫的生活」。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凡事講求效率,電子化的生活理應適合本地文化。然而,與世界多個發達國家相比,或與內地比較,港人生活的電子化程度仍然很低。大部分港人除了用手機上Facebook打打卡及上WhatsApp吹水或被人藍剔等情況外,基本上沒太多機會在「連繫社會」這層面上應用手機。移動支付仍未普及就是一例。作為以商業及金融聞名的國際城市的香港,不旦不能在電子化這商機上領先全球,更要落後別人多倍,亦沒有其它電子化以外具潛質的新發展方向可以領導世界,這是值得本港政商界反思的議題。

  談談移動支付。它在全球逐步興起,據報導,美國在2016年的移動支付規模達1120億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39%,而中國是美國的50倍左右,達5.5萬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逾3倍。美國移動支付用戶約3750萬人,中國則約2億人。只要帶一部手機出街,就能隨時付費,非常方便。反觀香港,金管局數據指出,2017年第一季的移動支付交易額約300億港元,較上季下跌1%。雖然因人口總數不同,金額規模難以直接與美國和中國比較,但增長率卻反映了本港的使用率不高。現時本港有八達通、支付寶、Apple Pay、TNG、Visa payWave等可用作移動支付。

本港改變使用移動支付的動力不足
  不用移動支付可有無限個理由,可以是安全性,可以是麻煩之類。安全性確實是一個憂慮,但事實上用現金也未必安全,因為現金可以是偽鈔,也容易在街上被偷或遺失,現金亦容易被損毀(早前一男一女在牛角爭執的事件就是好證明!)。現時各銀行及科技公司都努力提升支付的安全度,區塊鏈、生物認證等技術已算得上十分先進。另外,也確實有怕麻煩這問題,始終大家要先下載一個手機應用程式,然後再申請帳號,有些情況更要求對使用者進行查證,整個過程少則15分鐘,多則幾個星期。可是,這些麻煩只是初次使用的時候出現,往後的方便應該值回票價。不過,願意用移動支付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方便(推廣優惠不是真正理由,因為一般都很短期,一旦推廣過後,用家會棄用)。在一個無現金環境,不用攜帶大量貨幣、不用為AA制計數及付費找贖煩惱。
  本港本身金融體系成熟,付款制度完善,可用現金、信用卡、八達通等,長久以來的支付習慣使人出現惰性,不願接受新事物。既然購物已經能用以上方式付款,又何必要刻意下載一個應用程式呢。這種想法使消費習慣沒有改變的必要性。加上本港的文化,以穩陣為主,不會一窩蜂地去嘗試未知的事物。需要有一些前人實踐後,發覺沒問題才會開始嘗試。而推動一種新事物亦要先確保足夠配套,例如法律監管,不像內地會先推出後才想方法監管,所以有好有壞,但這會令移動支付普及的機會大減。

要改變消費者心態,覺得改變有必要
  現時商界主要推廣其移動支付產品的賣點是方便,這是沒錯的。但僅僅的方便,本地消費者的惰性仍不能消除,所以必須改變他們的心態才能推動移動支付。這需要讓他們感覺到使用的迫切性。當然在自由市場下不能強迫別人的習慣。因此,改變他們心態要以誘導方式入手,並讓他們覺得有必要用,例如加快移動支付的付費過程,減慢使用現金支付的時間(可增加利用移動支付的自動收銀機,並減少現金收銀員)。當年八達通成為全球首款電子貨幣產品,時至今日應用普及,極為方便,可惜後力不繼,未能持續推動移動支付市場,實為可惜。小稜希望未來可以看見無現金社會的一刻。移動支付需先發展,其它電子化生活,也希望能逐一實現。


本文來自《型商之道》--分享香港及環球營商與政經環境下的職場心理與創業秘笈,以發展職涯、科技、營銷和管理技巧的打工仔求生網誌

分享型文,做個型人!

留言

人氣型文